Loading...
 

H.Om.E Project 家計劃

摘要

H.Om.E代表遺產、梵文的種子音ॐ以及地球建築。 透過三個不同的文化領域,在智利、泰雅以及西藏,創造平行且非線性的歷史軸線,我們試圖使這些荒野在天文、紡織、建築以及數據層面上產生連繫,以產生一個統一的敘事,科幻式的以星球史取代世界史,來討論何謂現代性以及真實的家園。透過數據視覺化和非人化文史,使文史能夠擺脫權力以及賦權語境的束縛,將人/非人等二元對立放回到歷史脈絡和中進行拆解,以演算法機制做為書寫風格使其自動化並賦予自我意識,討論使其自我生長的可能性以及其潛在意義。目前,本研究調查仍在進行中,本介紹文件概述了當前的調查工作進度以及歸納目前所嘗試的方法。

為什麼使遺產資料自動化並擁有自己的意識?

  1. 透過非人化遺產資料使其去中心化,避免重新塑造了以「人」為中心的權力索討思維。
  2. 建立一種虛構的自動化機器可以是一種藝術手段來連繫三個非連續的文化主體,建立非線性史線來排除帝國主義和國家主義藉由書寫區域藝術史散播的情形。
  3. 挑戰現有遺產保存、藝術史書寫領域的主導典範,改變歷史化實踐的方式,並從內部去重新設計它。以批判性虛構作為講述喚醒另類歷史的方式。
  4. 設計以人類遺產資料做為運算語言的自動化運算系統,是一種最低限度的在演算法語境下參與意識科學討論的途徑。

可能重新設計遺產保存的理論

講故事的地方:自然,歷史,敘事

克羅農(William Cronon)提到:「環境史學家需要將傳統歷史研究與生態學,經濟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方法結合起來。」他在另本著作《自然的大都市》提出將我們的資本主義視為「第二自然」,相對於原本的包含所有萬物共存合一的「第一自然」,他主張將城鄉故事講成一個統一的故事;「自然」與「荒野」等同於一,人與荒野的關係卻非處於尖銳的對立關係,人類真實的家園反而是荒野,其中農業佔據了很大的因素。克羅農也試圖透過重新定義荒野和自然來探討人和自然的新的共存方式。他認為不斷的動態式的去修整自然和荒野的邊界定義,是當代政策修改的重要依憑。「當我們在描述某個生態系統中的人類活動時,我們似乎總是在述說著與他們有關的故事。與所有的歷史學家一樣,我們將過去的事件按照因果順序—也就是故事—進行配置,讓這些事件變得有序且簡單,以便賦予他們新的意義。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敘事乃是在極其水泄不通、混亂無序的編年現實中,試圖尋求意義的主要文學形式。」我們需要從哲學上來看待這項合作的意義;使來自各國的祖先文明在一起進行設計合作有幾種目的:一、如同建築一樣的重新建構歷史。二、討論起源的問題,以及思考未來。

大歷史理論

大歷史是一種使用各種長度尺寸來回顧過往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分散式的史學觀點。大歷史學反對專業化,並尋求普遍模式或趨勢。它運用跨越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多學科方法,探討人類在這個更大的背景下的存在。它整合了對宇宙、地球、生命的研究。在大衛克里斯欽的著作「大歷史」中,他將其定義為「長時段」。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一直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所隸屬的整體是什麼?」而答案往往都被嵌入各種創世神話中。本計劃期待從天文、織品考古、宗教以及材料科學的尺度上,產生綜合且寬廣的歷史感知,從而去測量我們的位置,並且由於數據的可運算性,使得世界觀和生態被賦予了可轉換性,即便目前這只是一種直覺上的感受。
批判性幻想

在《批判性幻想》一書中,丹妮拉·羅斯納提出將設計重新定義為調查性和積極性、個人性和文化定位、回應性和責任感。 羅斯納挑戰該領域的主導範式並重新解釋其歷史,他希望改變我們歷史化實踐的方式,從內部重新設計它。 她專注於計算系統的發展,並對由專業知識塑造的創新和技術進行了強有力的敘述,這些專業知識已成為該領域在新工業經濟中不斷提升的地位的組成部分。 為此,她介入了設計的遺產,將「設計」的含義擴展到包括長期沉默的實踐敘述,並基於這些重新發現的遺產增強現有的設計方法。 她借鑒女性主義技術科學的論述,研究了工藝對計算創新的貢獻——工藝如何成為硬體製造,以及硬體製造如何成為工藝。 例如,她回顧了美國宇航局的“小老太太”,這些婦女通過在磁化金屬環上編織電線來為阿波羅任務建立信息存儲。

羅斯納將歷史、理論、個人經驗和案例研究融為一體,透過慢慢地改造設計的方法和邊緣,重新編織技術科學的纖維。 她建議批判性虛構作為講述喚醒另類歷史的故事的方式,並提供了一套虛構其未來的技巧和方向。 Critical Fabulations 展示了設計的隱藏繼承性如何為實踐開啟不同的可能性。

自動化神話

算法和模型、帳簿中的數據實踐了一種未來由儀式轉變為儀器、機器和基礎設施的古老幻想。這是一種對時間控制和自動化的幻想,它充當著解困之神或魔鬼橋的角色,提供了變成詛咒的奇蹟。例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橄欖油榨榨和對無情的水鐘的抱怨,還有普劳图斯(Plautus)著名的日規詛咒(第2章)。這些經典的範例顯示了自動化和對時間控制的幻想如何迅速轉變為對偏見、不安全、失去代理權和主權的焦慮。對自動化和時間控制的夢想和擔憂隨著每一個新的儀器和基礎設施而產生。從早期的日曆和時鐘到今天的聲望和評分系統、預測性人工智能或基於不信任的區塊鏈帳簿的智能合同,自動化承諾一個無摩擦、基於證據、政治中立的未來和治理。在當今,由於電腦時鐘不測量而是生成所需以同步計算機和網絡上的數據以及代理社會中的所有流程的信號和周期,對時間和未來的控制甚至加劇了。通過算法和相關的官僚結構(如標準)對時間的普遍控制進一步侵蝕了時間的經歷,作為發現、決策、干擾或與他人談判未來的一種機構。我們將討論這種形式的控制以及治理理念的神話。

1. 前計劃中的國際網絡田野調查

三個前計劃可以被視為本計劃的田野調查。這些前計劃是將當地祖先背景與現代技術聯繫起來的第一步,旨在通過結合每種文化的紡織品、天文學和建築知識的藝術內容的協作創作,進一步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繫,從而在這些先前的努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例如I_C計劃介紹了通過使用現代望遠鏡ALMA的數據來增強古印加星座文化的方法,溫室之心計劃建議了高地農業與藝術之間的合作,而部落對抗機器促進了泰雅織品遺產和智能紡織品的初步合作。

1.1 部落對抗機器 Tribe Against Machine

部落對抗機器是台灣歷時十天的年度夏令營,由野桐工坊及其創始人尤瑪達陸於2017年和2018年舉辦。它呼籲藝術家、黑客和活動家以物質和沉浸體驗的方式與祖先文化合作。工作坊和實地考察是交流智慧材料和民族工藝知識的主要工具。 例如,活動中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實驗了混合智能材料和本土文化的原型,例如安裝了lilypad作為可穿戴天線的泰雅新娘頭飾複製品,由生物塑膠和距離感應器製成的泰雅族獵人披風。夏令營參與者主要來自尤瑪達陸的織者網絡和國際電子紡織品社區。

1.2 溫室之心 - 扎格西小學

西藏文化在H.Om.E計劃中的參與是由於2018年的一個溫室計劃。其植根於藝術家施惟捷和科學家Wiriya Rattanasuwan的慈善計劃,他們和扎格西孤貧職業學校,一所由倉薩·貢嘎仁波切和囊謙縣當地居民共同創辦的學校,協力建造了一個溫室,全年為學校收容的孤兒提供食物。在氣溫可降至零下30°C的冬季,為所有學生提供食物的困難尤為突出。藝術家和研究人員將構思和建造的溫室注定要抵禦寒冷的天氣,並終年保持高效。因此,該計劃的首要挑戰之一是建造一個可操作的溫室,以生產適量且營養優質的食物。從這個根基開始,我們希望發展出不同的分支:一個科學研究實驗室和一個藝術計劃。由於各種技術的實施,溫室因此變成了不同學科的實驗場所。我們希望能夠收集特定於高海拔環境的天氣和環境數據,這些數據將在公共互聯網平台上進行交流,從而在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之間建立開放網絡的第一個鏈接。這也是藝術在社會計劃和農業範圍內發生的一種案例。

1.3 I_C Project

穿戴式科技與紡織品的結合,是一門學科,它發展了關於衣櫥的功能和象徵意義,以及紡織品本身的新的理論研究領域,這不斷地在設計、藝術和工程創作和生產的領域中產生技術和方法論上的反思,透過這些新的技術,可以將它們與傳統服裝融合,使穿戴式和紡織品成為具有新意義的材料和支撐物,將其擴展到超感官的維度。換言之,從這個計劃開始,紡織品與人類和非人類自然領域相連接,因為透過當前的天文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個人和集體與環境的關係的重要性,從紡織品開始,這涉及到主體、社區和環境之間的對話,以認識和滿足日常世界,並安裝和/或接近提高意識的各種裝置,這反過來又使我們更加脆弱,因為它們可能證明了我們周圍存在的巨大環境(宇宙、星星、地球以外的生命),這促使我們超越現有的或限制的視野,這對存在、生命和意識(人類和非人類)的研究非常必要。

2. 織品建築與譜系關系

H.Om.E家計劃成為一種先例,著重於紡織結構和數據之間的關係,以創建可用於構建建築元素的視覺模式。通過將紡織品與建築聯繫起來,並展示了各種元素如何交叉並整合成一個能夠提供敝護和履行建築角色的結構。
紡織品作為建築的領域非常有用,除了由於紡織品的物質性而仍然存在爭議之外,但它是一個偉大的元素,因為它的結構可以激發產生具有無盡創意情節的建築,從那裡光線也可以轉移並成為主要貢獻者。也就是說,紡織結構和建築結構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再遙遠,無論是作為建築還是覆蓋內部和/或外部空間作為更堅固的建築的補充。但我明確表示,採用固體材料的建築可能會受到紡織品製造結構的極大啟發,也就是說,了解紡織品製造的類型對於生成新的可能建築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添加圖像,任何類型的數據,這個架構可以獲得的意義越多,數據收集在一個由紡織建築結構產生的體積中,這對於未來和可能的共存和關係世界很有趣。這很難想像,但對於未來的建築和紡織品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一種廣泛的社區關係,這可能會讓未來更接近地球上原住民一直生活在一起的過去 ,例如紡織品及其來自協作社區的準備工作,並不斷採取行動來傳遞信息並同時生活。Maria Jose Rios

威廉克羅農曾提過:「當我們在描述某個生態系統中的人類活動時,我們似乎總是在述說著與他們有關的故事。與所有的歷史學家一樣,我們將過去的事件按照因果順序—也就是故事—進行配置,讓這些事件變得有序且簡單,以便賦予他們新的意義。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敘事乃是在極其水泄不通、混亂無序的編年現實中,試圖尋求意義的主要文學形式。」我們需要從哲學上來看待這項合作的意義;使來自各國的祖先文明在一起進行設計合作有幾種目的:一、如同建築一樣的重新建構歷史。二、討論起源的問題,以及思考未來。

大歷史是一種使用各種長度尺寸來回顧過往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一種分散式的史學觀點,在大衛克里斯欽的著作「大歷史」中,他將其定義為「長時段」。在所有的人類社會中都一直試圖回答這些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所隸屬的整體是什麼?」而答案往往都被嵌入各種創世神話中。H.Om.E家計劃中與多種領域的合作,透過數據資料將這個古老問題的答案範圍做最大縮限。如從天文的尺度、織品考古的尺度、宗教的尺度以及材料科學的尺度上,產生一種綜合且寬廣的歷史感知,從而去測量我們的位置,並且由於數據的可運算性,好像這些世界觀或生態被賦予了可轉換性,即便目前這只是一種直覺上的感受:例如探索原住民文化不只是對殖民主義或是西歐文明的反動,而是為了增強以上這種歷史觀而對某種時間進行一種取樣或是黑客行為。施惟捷

3. 連結織品藝術與生態建築的技術調查

3.1大氣水收集技術

本計劃的一項最困難的挑戰是在生態、織品遺產保存以及生態建築等領域在概念上以及材料面上找到共同練習,尤其是在織品藝術與織品建築之間。因此,在計劃合作者的地區範圍內探索了幾種較有可能與建築與織品合作的技術。

大氣水收集是一種通過凝結水蒸氣從空氣中收集水的過程,可成為在淡水資源有限的地區獲取水的有效方法。阿塔卡馬沙漠就是這樣一個地區,因為被稱為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在阿塔卡馬沙漠中可以使用幾種大氣水收集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使用霧網,這是大片網格或網狀物,可從霧中捕捉水滴。網通常設置在山丘或其他可能出現霧的地區,然後收集並儲存捕獲的水。霧收穫已成功實施於智利部分地區,包括阿塔卡馬沙漠。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露凝器,這本質上是大型平面,旨在在夜間從空氣中凝結水蒸氣。然後收集和儲存收集的水以供日後使用。露凝器已在世界各地使用,包括在以色列,也可能在阿塔卡馬沙漠中使用。無論是霧收穫還是露凝,都需要使用能夠凝結水蒸氣的材料,例如網格或特殊塗層。此外,這些方法可能受到該地區出現霧或露的限制,並可能無法提供穩定的水供應。儘管如此,大氣水收集仍是在像阿塔卡馬沙漠這樣的乾旱地區獲取水的一種有效的做法。

除此之外,在織品設計以及材料設計的範疇下,發現了一篇能透過讓由不鏽鋼製的霧網帶電,以增進集水效率的研究,該論文「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fog collection using space charge injection」的摘要如下:
「霧水收集可以是全球許多地區水資源匱乏問題的可持續解決方案。大多數提出的收集器都是網狀結構,依靠慣性碰撞來捕獲霧滴,並且在空氣動力學上有固有限制。我們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引入電力作用力以克服空氣動力學阻力。使用離子發射器,我們將空間電荷引入霧中,給入霧滴帶上淨電荷,並通過施加電場將其引導到收集器。我們實驗測量了單根金屬線、雙金屬線系統和網狀結構的收集效率,並提出了物理模型來量化收集效率。我們確定了最佳收集區域,並提供了設計有效霧水收集系統的見解。」

需要注意的是,已經有許多前例將這種霧網技術與建築或是穿戴式裝置結合,如在南衣索比亞的Warka Water計劃、摩洛哥的CloudFisher計劃,以及Pavels Hedström 的作品Fog-X等等。並且在這些計劃中都提到了以蜘珠或是细足沙蝽等收集霧水的生物行為做為設計靈感。

3.2 在家庭實驗室製作大型染料敏化太陽能玻璃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一種易於製造且便宜的光伏裝置,可在家庭工作室製作。然而,轉換效率仍然很低,因此很難達到商業目的。但由於二氧化鈦層的圖案以及顏色能有高度的訂制可能性,以及相對於一般體積都偏小的市面產品,家庭式電窯可以被用來製作相對面積較大、具高度藝術性和光電性的互動物件。這裡紀錄了30x60公分大小的成品製作方式,其中化學漿料與染料皆為購自Great Cells Solar的產品,因此其相關製程參考了常規的作法。本實驗比較關鍵的部份是在於大型玻璃的燒烤溫度的控制、FTO玻璃的垂直導通串聯的設計,以及成品的可持續性紀錄。

太陽能為大氣水收集技術提供了額外的動力,做為生態建築的構件是合理的,並且由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極可被客製圖案化且半透明的特性,因此深具藝術性潛力。在學術方面,雖然關於染料敏化太陽能的研究已經不是太陽能領域中的焦點,但是在農電互利的前端研究領域仍然有染料敏化電池的參與。例如利用半透明的染敏電池能夠將太陽光中植物不需要的光過濾掉,並製造植物喜歡的顏色藉以增加作物生長速率。半透明的太陽能不會侵占農地面積。

本原型沒有使用太陽光模擬器做為測試光源,只有在中午的自然陽光下做輸出功率測量。完成品於封裝完後在第21天量測到開路電壓與開路電流分別約為 5.8V,51mA。由於只使用了六個夾子做為暫時封裝,而沒有正確的使用熱壓膠膜來封裝兩片電極,因此電解質仍然在揮發的狀態中,另外由於在這個版本中也沒有使用熱壓膠將銀漿與電解液隔離開來,因此在注入電解液後的兩個小時內發現了銀漿與電解液有互相作用的現象,以及有部份銀漿被溶解的現象,但是在剛封裝完和經過一個月後再測量電池,仍然都得到約 0.33 瓦的輸出,尚沒有發現效能有極大的衰減。

由玻璃與編織構成的pavillion
在實際練習上,由於太陽能玻璃可以被圖案化又具有光互動性,因此具有運算的潛能。而太陽能玻璃與繩索的合作可能是一個好的雕塑方案。設計方法是參考Satoru Sughihara之前的作品。該作品由Processing生成,透明壓克力片被雷射切割後,再被繩索連繫並懸吊起來。建築中的演算法設計,是指利用計算方法和演算法來生成和優化建築設計的技術。這種方法涉及編寫代碼和使用軟體工具來自動化設計過程,使建築師能夠快速高效地探索和評估大量設計選項。通過利用演算法設計技術,建築師可以創建複雜和創新的設計,這是使用傳統設計方法難以實現的。此外,演算法設計可以幫助建築師為能源效率、結構完整性和建造成本等因素優化設計。

4. 將生態數學化的過程

透過資料數據串連天文學、織品遺產、生態環境以及生成建築設計

4.1 Maria Jose Riòs and Ricardo Vegas

這個計畫在基本上考慮藝術性地探索天文學與紡織技術之間的關係,從傳統文化中探索它的文化價值,以及從新的數位技術的探索和行動來視覺化天文資料,其中許多是在ALMA資料觀測站中公開的,從而使得使用紡織工具和技術製作出來的織品可以:從紡織品上視覺化並與這些資料進行連接,同時也為資料可視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支持,這將基於對我們歷史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性,從織布的千年技術一直持續至今天,但有了一定的當代數位、模擬和機械實現。織布機是一種工具,它使信息媒體、角色和社會日常功能的重要創造成為可能,是電腦運算歷史和當前手動和自動織機的基礎。我們使用Dobby織布機將天文資料織入布中,最後得到了兩個面積為70公分x90公分的織塊。為了開發這些圖像,一些簡單的天文資料被用來創建圖形視覺表示。一開始考慮過更複雜的資料,但考慮到在兩塊紡織品上創建圖像的目標,選擇了較簡單的天文資料。在資料上使用了來自太陽系及其一些主要天體,例如行星、衛星、小行星帶等資料。從中獲取體積、位置、衛星數量、化學成分,並將其做資料視覺化。

重要的是要注意,資料視覺化在這裡的目的不是圖像與資料之間對應的精確性,而是將其用作起點以實現更美觀的視覺化,這種表現不一定在功能上與資料的精確值成比例。對於視覺表示,使用了受傳統拉丁美洲織機啟發的編纂,因此生成了具有與上述紡織品相似的幾何特徵的圖形。其中一些織機具有高度複雜的符號和技術特徵,但絕不是為了模仿這種複雜性。為了開發這些作品,上述天文資料被轉化為資料表,然後將這些資料匯集到適合藝術家和設計師使用的編程環境Processing中,並使用不同的資料來調整以適應所需的視覺美學目的。這個過程產生了一系列圖像,還必須對其進行處理才能交付到下一階段的編織工作。我們與一位西班牙專家針對編織工作舉行過許多會議,這使得了解該過程的局限性成為可能,因為編程過程產生的圖像必須符合一系列要求,例如最少數量的顏色和一個允許它被紡織機器解釋的決議。在此過程之後,可以將生成開發紡織品的階段。

4.2 Satoru Sugihara

為了研究泰雅文化和馬普切文化中紡織圖案的共同本質,並設想兩者虛構的共同進化,這些富有想像力的計算圖案是通過以下步驟生成的。首先,我選用了泰雅文化中的菱形眼紋和被稱為安第斯符號的階梯鋸齒紋。其次,生成這兩種圖案以及它們之間連續轉換的算法被開發為基於多智能體的算法,你可以想像這些圖案好像是植物或生物隨時間生長的結果。泰雅族眼紋中還有一條橫線符號,代表今世與來世世間的界線。這個水平線符號也被納入了算法,生成的圖案顯示出這兩種文化中這些符號的自我組織圖案,通過不斷的過渡,但仍然是明顯離散的符號和分佈式的水平線,似乎表明了祖先的無所不在的存在和密切關係。

4.3 施惟捷

我專注在能與植物、農業產生連結的技術開發上,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價格便宜且易於在家生產,它是半透明的且可以被植物染料染色,其電極可以通過絲網印刷圖案化。它是一種與農業有關的光感應介面技術,例如農電共生。這項技術曾被利用在一個溫室計劃中作為概念雕塑。

5. References

  1. Latour, Bruno.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Yuk Hui. “For a Planetary Thinking - Journal #114. n.d. Accessed December 22, 2023. https://www.e-flux.com/journal/114/366703/for-a-planetary-thinking/.
  3. Christian, David. 2004. Maps of Time: An Introduction to Big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Christian, David. 2005. “Bridging the Two Cultures: History, Big History, and Science.” Historically Speaking 6 (January): 21–26. https://doi.org/10.1353/hsp.2005.0085.
  5. “Mapping the Infinite: Cosmologies Across Cultures.” n.d. Accessed December 23, 2023. https://pst.art/en/exhibitions/cosmologies.
  6. Posch, Irene, and Ebru Kurbak. 2016. CRAFTED LOGIC Towards Hand-Crafting a Computer. https://doi.org/10.1145/2851581.2891101.
  7. Su Hsin-Tien 蘇新田. 2018. Chronological Chart of Taiwan Culture 臺灣文化年表. https://www.facebook.com/ntmofa/photos/a.494029957316891/1904508422935697/?paipv=0&eav=Afb7EYTBdX_I0OesiV3wNg5fkbpv1HLWmSJt2ZARrqrJrAUukRZORe4WHzTAogoWcnU&_rdr
  8. A Pioneering Journey in Historiography: Notes from 2022 Symposium on Reconstructing History of Art in Taiwan - “HorizontalArt History: Perspectives from Taiwan”, https://artouch.com/art-views/review/content-91913.html?fbclid=IwAR0cEJZckcZ2Pu-cyxElIfo_5VG5HYp1smkfq3ggeNiq3TNucb809zEOIlI_aem_
  9. Barichello, Jessica, Luigi Vesce, Paolo Mariani, Enrico Leonardi, Roberto Braglia, Aldo Di Carlo, Antonella Canini, and Andrea Reale. 2021. “Stable Semi-Transparent Dye-Sensitized Solar Modules and Panels for Greenhouse Application.” Energies 14 (October): 6393. https://doi.org/10.3390/en14196393.
  10. Damak, Maher, and Kripa Varanasi. 2018.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Fog Collection Using Space Charge Injection.” Science Advances 4 (June): eaao5323.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o5323.
  11. Marchitelli, Vito, Paolo Harabaglia, Claudia Troise, and Giuseppe De Natale. 2020.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Large Earthquakes Worldwide.” Scientific Reports 10 (1): 1149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7860-3.



Calendar

May 2024
SU MO TU WE TH FR SA
28 29 3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01